“曲靖創文成功了,這對于我們每個市民來說,都是件特別有榮譽感的事情!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參與者,希望曲靖以后越來越好,讓居住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得知創文成功后,市民羅玉敏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漫步曲靖街頭,文明新風在每個角落清晰可見。麒麟區寥廓街道“龍潭市井”,由一個過去配套設施差、業態低端化、環境衛生不達標等問題突出的老舊農貿市場,變身為一個“智慧化集貿市場”。與集市相鄰的集祥小區,通過改造提升后,探索出了“黨建引領+紅色物業”模式。“為解決老舊小區治理難,我們標準化推進轄區內169個老舊小區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大力實施硬化、綠化工程,并建立專業清掃保潔隊伍,讓轄區內117條背街小巷硬化全覆蓋、衛生無死角。”寥廓街道創文辦主任曹定梅介紹。
自2018年啟動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曲靖市堅持“為民、靠民、惠民,共創、共建、共享”的創建理念,推動創文工作內涵式發展,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眾生活質量整體提升。3年來,曲靖市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方面投入191.72億元,實施工程治理、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11908個,提升了城市品質;投入67.54億元,實施環境衛生改造提升項目1191個,城市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投入42.45億元,提升改造老舊小區1489個,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居民歸宿感顯著增強;投入4.22億元,對708個農貿市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市民買菜省心舒心;投入3.14億元,實施公共文化設施改造提升項目1681個,構建了包括便民市場、運動場地、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醫療服務機構在內的15分鐘生活圈;從嚴整治交通秩序,堅持日常管理與全面整治、專項治理與長效管理相結合,違法違規交通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如今城市街頭車輛停放規范有序、駕乘人員主動禮讓行人、行人遵守交通信號燈已形成常態。
數據和成績的背后,是曲靖市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根據群眾的意愿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在創文過程中,我們開展了大量的問卷調查,群眾希望這個城市是什么樣的,我們就根據群眾的所需所求,解決相關問題。”曲靖市創文辦專職副主任許泰權說。
3年創文,曲靖市政務服務環境更加便民高效,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社會環境更加安全穩定,法治環境更加公平正義;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更加規范有序,校園周邊環境更加安全有序,未成年人成長環境更加健康向上;各種志愿服務活動蓬勃開展,打造了“曲靖·一座溫暖的城市”品牌。
創文故事
“臟亂差”成了“潔凈美”
在郭家臺子居民小組的活動廣場上,60歲的車路平正在鍛煉身體。“這里原來是一個爛泥塘,現在變成漂亮的活動中心了。以前進出村的道路都是土路,現在全部硬化了,環境真的變美了。”車路平深切感受到了社區的變化。
位于麒麟區益寧街道的臺子社區,屬于曲靖典型的城郊接合部。臺子社區是2014年新成立的村改居社區,常駐居民8900余人,轄區在城市南拓中經歷多次拆遷,發展滯后,基礎薄弱。為做實做細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臺子社區組建了一支由鄉賢、老黨員、老干部組成的創文監督員隊伍,主要負責衛生、秩序、村容村貌監督,協助社區、居民小組發現問題、報告問題、處理問題和進行文明勸導,跟社區、居民小組干部形成互補和合力。
3年來,臺子社區的人居環境從“臟亂差”變成了“潔凈美”,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環衛工人——點亮城市文明的燈塔
冬季的清晨,地面鋪滿了白霜。6時30分,麒麟區文化西路保潔站的環衛工楊喬紅戴上口罩和帽子,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負責周邊幾條街的垃圾清運工作,這個收集垃圾的電瓶車每次能裝300公斤,一天大概有八九車。”楊喬紅清理著小區門口的垃圾桶說。在文化西路保潔站,像楊喬紅一樣的環衛工人把從城市各處清運來的生活垃圾集中到這里后再進行下一步處理。
“3年創文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記者問。“我最大的感受是城市環境變好了,人的素質也提高了。以前常有亂扔垃圾的,現在基本沒有了。不管是主干道還是背街小巷都比以前干凈多了,在學校門口有的小孩子沒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家長都會趕緊糾正,撿起來放進垃圾箱。”楊喬紅見證了市民生活習慣發生的變化。(記者 張明磊)